9月26日,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训负责人王静老师,前往本地香囊制作技艺非遗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赵海亮老师围绕 “学生制作杜甫文化香包” 开展专项沟通交流,为专业实训课程优化与传统文化育人赋能搭建桥梁。
交流中,王静老师首先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创新方向:“我们希望让学生将杜甫诗句中的文化意象融入香包制作,既提升手工技能,又积累可用于幼儿传统文化教学的素材。目前学生在手工制作课程中设计了香包,但在材料安全性、制作效率与教学适配性上有困惑”。
赵海亮传承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训中融入杜甫文化的想法给予了肯定:“把杜甫诗画意境装进香包,这种形式特别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从非遗技艺角度看,学生的绣线配色很贴合诗意,但幼儿用香包需注意两点:香料配比要降低浓度避免刺激,绣边针法可改用‘锁边绣’增强牢固度,防止幼儿勾扯线头。” 他还现场演示了传统香囊的 “回针绣”“盘金绣”技法,建议将简化版非遗针法融入实训教学。
双方随后就香包的手工制作达成初步共识:后续传承人赵海亮将走进校园开展 “非遗香囊技艺进校园” 讲座,指导学生优化杜甫文化香包的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专业则会组织学生带着成品走进合作幼儿园,开展 “跟着杜甫学做香包” 幼儿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典诗词通过实训教学传递给更多孩子。
这次交流让我们明确了实训课程的优化方向,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践行‘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新思路。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流程的同时,提升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教学的能力,为实习就业打下基础。
(图/刘爱珍 文/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