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育学教研室举办《中外教育史》备课组系列教研活动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45

为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青年教师教研水平,2025年9月26日下午,于自立楼H209教室举办文传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中外教育史》教研小组备课系列教研活动,活动由教育学第一教研室教师孙仕琪主持。

本次活动的教研主题为“关于《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原则与备课设计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核心教学方向,梳理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的课程教学原则,优化课程备课设计方案,从而切实提升备课组青年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把控能力与教研创新水平。教育学第一教研室马广柏教授及《中外教育史》课程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马广柏教授围绕“教育史(史学课)的教学艺术取向”展开深度阐述,其观点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为在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指引。马教授首先指出,史学类课程的知识类型兼具陈述型知识与策略型知识,对学习者而言具有镜像、借鉴与引领三重重要意义,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外教育史》课程需在教学艺术上精准发力。

关于教学实施,马教授明确提出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紧密结合“时代与实践(生活)”,让历史知识与当下教育现实相连;二是聚焦“人物与事件(故事)”,以生动案例激活课程吸引力;三是融入“情怀与思想(哲学)”,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提炼教育智慧。同时,他特别强调要规避三种常见误解,即不能将《中外教育史》视为“副课”“应试课”或“可有可无的课”,需正视其在教育学专业体系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在教学目标上,马教授提出了《中外教育史》课程应追求的三重境界:其一,以研究型教学带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其二,通过镜像般的生活化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生活与长远发展;其三,借助课程教学过程,同步促进教师个人思想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的提升。

针对教材使用,马教授坦诚分享了当前教学中面临的难点:现有教材内容过于简要,对近现代教育思想未作纲要性论述,且未能对当代教育实践及当下教育思潮提供有启迪意义的引领,这导致教师在开展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易陷入“尬境”。

最后,马教授围绕“可研究的问题域”强调研究性教学的必然性。他认为,教育教研的科研工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向议题、论题、课题的转变,是教师取得科研成果的核心主渠道,这一观点为青年教师平衡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

马广柏教授的分享结束后,活动进入热烈的互动答疑环节。在场青年教师结合自身备课与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积极提问,马教授逐一耐心回应,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见解为大家指点迷津。

教育学第二教研室侯倩老师率先提问,聚焦“如何将中外教育史与课堂思政结合,实现更好的教学融入”。马教授强调,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课堂思政的内涵,坚决避免形式化操作。“教师需深度吃透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民族自豪感等思政元素自然会融入教学过程中。”他以孔子“有教无类”的知识点为例,阐释如何将这一古代教育思想与当下全民教育理念相衔接,让课堂思政既有理论支撑,又具现实意义。同时,马教授还提醒在场教师“备课无止境”,需从教材、学生、方法等多维度深入准备,才能让教学与思政的融合更自然、更有效。

随后,教育学第二教研室靳亦鸣老师提出了文言文解读方面的困惑:“因著作积累不足,课堂上仅能解释备过的文言文知识点,面对未准备的内容则难以应对。”马教授表示,这一问题在青年教师中较为常见,文言文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解读时必须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教学中‘不讲错’是原则性问题,美国教育家曾指出教学兼具科学性、艺术性与学术性,这要求我们备课必须扎实,对知识点要找到明确出处。”他特别建议,可借助AI辅助备课,但不能迷信AI,需通过自身研究验证信息准确性,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

教育学第二教研室常清方老师则坦言,自己习惯将教育制度与思想置于时代背景中串联讲解,但在外国教育史的背景知识储备上存在短板。对此,马教授给出“学无止境”的建议,鼓励她主动学习外国史、外国思想史及外国教育史相关知识,“要学会挤出时间充电,更要具备科研精神,没有科研支撑,很难把书教好。”这一观点也让在场教师深刻认识到知识积累与科研能力对教学的重要性。

最后,孙仕琪老师针对“中外教育史知识点繁多,如何平衡教学进度与教学深度”的问题向马教授请教。马教授回应道,教学方案设计需遵循既定的教学进程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调整。“核心在于讲课详略得当,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保证进度的同时,确保关键知识点讲解到位、讲出深度。”

互动环节尾声,马教授再次叮嘱青年教师,要重视科研工作,在教学一线主动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向议题、论题、课题转化。他还提前预告,希望在下次教研活动中,大家能围绕各自在教学中发现的、希望深入研究的课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推动教研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整场互动答疑环节氛围热烈,针对性强,让在场青年教师收获满满,为后续备课与教学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

(文/孙仕琪 图/李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