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举办老带新教研活动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09-30浏览次数:30

为助力新入职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在张永青主任的带领下于9月28日在自力楼311教室成功举办老带新听课评课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化长河、张瑛、张红、赵洪奎四位教授担任指导专家,对多位新教师的试讲课程进行了精准点评与专业引领。

参与本次试讲的新教师包括李若琳、张芳芳、崔雪悦、周怡杉、张淑瑶、于梦雪、汪杰、孙元、付航、徐庆,他们此前已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多样的教学风格。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进一步锤炼其教学技能,实现从“能教”到“善教”的跨越。

李若琳老师讲解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中语言与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她从大脑功能区角度,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的关系。

张芳芳老师介绍了荷马史诗的定义。她讲解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其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重要意义。

崔雪悦老师讲述了史诗及荷马问题。她围绕荷马的身份、史诗的形成过程,介绍了学术界的主要观点与争议。

周怡杉老师讲解了新媒体的定义。她从交互性、去中心化等特征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传播方式的改变。

张淑瑶老师阐述了商路文化的含义和影响。她通过案例,说明了商路在商品、文化、技术交流中的历史作用。

于梦雪老师带我们走进《诗经》的情感世界,她重点赏析了其中的婚恋诗篇,生动解读了先秦时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念与社会风俗,揭示了其不朽的情感价值。

汪杰老师讲授了古代汉语“六书”中的象形造字法。她通过“日、月、山、水”等字例,演示了象形字的构成原理与演变。

孙元老师讲述了“丝绸之路”定名的演变。他梳理了这一概念从提出到不断拓展,最终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象征的过程。

付航老师分析了《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她解读了女主人公美狄亚的行为动机与悲剧命运,探讨了其形象的多重意义。

徐庆老师介绍了郑和下西洋船只的特点。她重点讲解了宝船的船型、结构、导航等技术水平,说明了其体现的古代造船成就。

评课过程中,四位导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分别从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呈现技巧、师生互动艺术等维度提出了宝贵建议。

导师张瑛着重强调了教学呈现的专业化。她建议新教师在课件设计上做到精炼扼要、图文并茂,避免大段文字堆砌;在课堂书写时注意标点规范与笔画笔势;在语言表达上,应减少口头禅,并善用重音、控制语速与音量,以增强课堂的节奏感与表现力。

导师张红则从课堂氛围与结构设计角度给出指导。她鼓励新教师放松状态,学会运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教学“包袱”吸引学生;板书设计应注重层次性与美观性,突出重难点;在课程导入环节,宜先抛出核心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作业布置需更加精细,以有效巩固学习成果。

导师赵洪奎的指导侧重于教学规范与课堂互动。他特别强调了板书书写的规范性,建议明确区分主、副板书,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同时,他鼓励新教师加强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将单向讲授转变为双向、积极的智慧碰撞。

最后,导师化长河就课程内容的把握与整体驾驭提供了全面建议。他指出,充分备课是根本,教学内容应以教材为纲、适度拓展,并做到重难点突出、合理分配时间。他建议优化PPT设计,杜绝“照屏宣科”,并抽出时间专项练习板书。此外,他还强调了声音的抑扬顿挫和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对于营造沉浸式课堂体验的关键作用。

本次评课活动不仅为新教师们指明了清晰的改进方向,更营造了重视教学传承、追求教学卓越的良好氛围。参与活动的新教师纷纷表示,导师们的点评“一针见血”、受益匪浅,他们将根据指导意见认真反思与改进,力争早日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

(图/文 徐庆)